百年銀樓,對上青創金工
金和貴銀樓 V.S 臍家厝手路金工
「現在的年輕人,做那個金工,功夫又不夠深,沒前途啦!」這是策展團隊初次造訪百年銀樓金和貴時,老師傅鍾春忠對年輕金工世代的評價。這也讓這場金工拼場還沒開始,就充滿張力。老城區總有幾家老銀樓,但只要造訪過金和貴,必能感受到這家傳統銀樓的不凡。銀樓櫥窗擺設具藝術感與個性,非一般匠氣、罐頭式的金飾陳列。走進店裡,一位老先生蓄著藝術家風格的及肩銀髮、隨性白鬍,目光銳利有神。談起天操著中氣十足的臺語,帶著爽朗的笑聲,他就是今年77歲、金和貴傳承第三代的鍾春忠。
鍾春忠從小在銀樓長大,從小看著阿公跟爸爸製作金飾。愛手作、愛畫圖、愛研究的天性,沒有正式的訓練,透過自己摸索,鍾春忠耳濡目染傳承家業,十七歲時就開始在店內執業,將一輩子投入金工的世界。而這次與百年銀樓同臺拼場的創作品牌,是否能抵擋得住老先生的經驗與氣勢?
這次與金和貴拼場的是「臍加厝」,由譽霖、霽恩這兩個熱愛金工的女生成立的金工品牌。一個理性、一個感性,他們從不同領域跨入金工,在南藝大研究所相識。畢業後她們在學校附近找到了一間鄉野老屋,以「臍加厝」為名,作為他們作為「起家厝」的工作室。
金工雕鑿的祝福
初次走進小小的百年銀樓金和貴,霽恩、譽霖在老師傅鍾春忠面前仍不免有些生澀,但當她們拿出細緻的訂製作品與師傅分享,介紹背後的故事時,眼神亮了起來。
「當作品的委託人收到訂製胸針照片時,原本沮喪的心情,獲得了安慰。」
這是一枚胸針的故事。委託人是一位外交駐外人員的妻子,她希望送給她丈夫一只臺灣意象的胸針,作為出席外交場合時介紹家鄉的隨身飾品。臍加厝將紅銅染綠,細緻的敲鑿出山脈的起伏。作品完成時正值國內總統大選,人在海外的委託人暫時無法回國參與投票,感到沮喪,但在收到成品照片後,委託人在作品中感受到臺灣的豐富與美麗,獲得了很大的安慰。
臍加厝還有一件特殊的作品,一只「金魚池」造型的黃銅墜子。委託人是一位年輕的文學創作者,原本告訴自己若在30歲前沒有在文學上突破,就要放棄這條路。但在29歲那年終於獲得了文學獎,因此決定為自己訂製了一份禮物:一個圓形池塘的墜子,池中有一尾金魚與水草。委託人希望未來每當在文學上獲得階段性的成就,就再訂做一尾金魚放入池中,作為對自己的勉勵與期許。
世代交叉的觀點啟發
這兩代金工職人,以不同的材質與技法,創作出精彩的作品。金和貴最引人目光的作品之一,就是一尾可全身擺動活靈活現的鰲龍魚。而精細迷你的麥克風、耳耙子、可以剪紙的剪刀,或是舞獅、南瓜茶壺等主題創作的大型藝術品,也都是他嘗試過的創作方向。而臍加厝近年發表他們精細的袖珍職人工具系列,包含顯微鏡、挖冰勺等,也吸引越來越多的關注。
「我看恁這個(作品)是不錯,真幼路(作工精細)。」
把玩著臍加厝細緻作品,鍾春忠很是喜歡,也分享他的作品故事。傳統金飾作品中,蝴蝶、蝙蝠、石榴,金和貴店裡珍藏了許多傳承三代的金飾模具「錫種」,其中有許多傳統金飾作品的樣式與故事。錫種翻製的金飾品中,包含新生兒滿月賀禮的帽花、以船錨為形象徵「定情」的金飾,以及菩薩神像等等。
鍾春忠還珍藏了一本金飾設計圖樣手稿「花簿」,從帽花、髮簪、耳環,甚至現在很罕見的蚊帳鉸(垂墜蚊帳防翻飛的金飾重物)。花簿登載的金飾設計中,鍾春忠認為最有故事與意義的,就是孝心簪。孝心簪的形式源自佛教意象,分為「禪杖」(角杖)與「佛手」(扁杖)兩種形式,為傳統子女獻為母親祝壽的賀禮,在明代就從宮廷流入民間,並經由福建漳泉一帶傳入臺灣。翻著祖父傳承「花簿」,黑白線條勾勒出金黃色祝福,鍾師傅自信每一款他都能做。銳利和藹的眼神,傳達出一代匠人的自信與親和。
在這次交流前聊到年輕金工世代,鍾春忠總不自覺皺起眉頭,過去臺灣大部分對於金工創作者的重視,還沒有提升到藝術創作的層次。傳統銀樓師傅只被認為是「工匠」,沒有受到尊重。如果沒有不斷地鑽研、精進,很難有前途。因此就算兒子傳承了自己愛手作、畫圖的興趣與天賦,他也不鼓勵孩子走上金工的路。
但在看過臍加厝的作品後,鍾春忠對於這對年輕女孩的作品相當喜歡,認為以他們的精細作工與創意,應該可以在金工領域開出一條不同的路。「做咱這途就是要龜毛,作品才會美」,鍾春忠笑著用這句話,勉勵這對以金工起家的年輕職人。
斜槓跨界當道,但金工是項需要高度專注的工藝,不論是經營百年的金和貴,或是成立六年的臍加厝,他們都走在這條專注的路上。在這次與金和貴交流中,臍加厝看到一代職人的投入與專注,也鼓舞了臍加厝在金工創作這條路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