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誠則靈,我們以創作安放信仰
唐山居家佛具 V.S.貓王不討喜
Text / Photo 劉秝緁
2019年的夏天,[艋舺拼場]邀請位於艋舺的傳統產業與年輕創作者,在看似同領域卻不盡相同的創作方式下,各自提出絕活來與彼此交會。走到西園路一段,這是一條由信仰延伸的佛具街,寄託著人們對於家鄉祖宗或是各路神明的祈求與思念,同時也開啟了屬於台灣的佛像雕刻史。佛具街上的唐山居家佛俱第二代 – 張景勝Ray這次與創作者 – 貓王不討喜,以佛像為題,分享新世代對於信仰的創作。
佛具街的歷史要從十九世紀末說起,在艋舺三大廟(青山宮、龍山寺和清水巖祖師廟)香火鼎盛的加持下,周邊延伸了許多信仰事業。就在龍山寺附近,一位泥塑師傅開了第一間佛具雕刻專門店,此後便帶動了佛俱店於此開設的風氣。Ray說最興盛莫過於1980年代瘋玩「六合彩」的時期,從土地公、財神….,人們為著求財而購買神像回家祭拜。但是,隨之而來也有一批求財不成而被遺棄的「落難神像」,Ray自己就有一尊被遺棄的神明,至今仍對其製作的工藝感到驚艷。擔心地問神像可以亂撿嗎?Ray並不擔心,而是認為將落難神明退神並提供居所,反而是公德一件,並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待神像之美,讓他對信仰的釋義更開闊。
對於禁忌保持敬意不道聽塗說,不追求外在形式的約束,而是心中的虔敬之心。接手父親事業的Ray正面臨著世代變遷的考驗,擁有百年歷史的佛具街從鼎盛時期的四十多家店,到現在約二十餘家,他以新生代的背景以及設計師的眼光,將傳統的信仰轉型為更輕盈的姿態,除了傳統佛像木雕師傅,他也與多媒材雕塑藝術家合作,這次因艋舺拼場看見創作者貓王不討喜以俄羅斯娃娃的青花瓷來詮釋佛像,既是欣喜也充滿好奇。
創立於2009的品牌-貓王不討喜為雙人團體,其中,不討喜代表插畫與設計,一直以來都以筆下圓潤的角色深得喜愛。這五年開始進入陶作領域,這次的作品便是插畫與白瓷的結合,別於傳統佛具店以信仰為出發的佛像,取俄羅斯娃娃層遞的可愛來詮釋佛像之題,選擇與自身經驗有連結的彌勒佛、媽祖,以及這次共同主題:達摩。
大膽設計,挑戰跳出框架
接手父親的事業,Ray即是希望佛具能夠更融入居家空間,「曾發現客人在拍攝居家照時,我的佛堂被刻意閃避入鏡。」這個癥結點讓他明白到要從「設計」開始改善現有的傳統架構,「我試著簡化線條、降低彩度,因應現在許多歐風的室內設計,改用深色木頭取代傳統原木。」甚至設計出以黑色為底寫滿白色心經的供佛燈,大膽的挑戰佛具上不用黑白的禁忌,「出乎意料的是,許多老一輩的阿嬤比年輕人還願意接受這樣的改變呢。」
從平面到立體,不討喜以生活的角度也對此有許多共鳴。「作品以白瓷為底,因而很能融入家裡的植栽與書櫃,而且白瓷的質地很具有現代感。」並透過它顯色的效果展現出畫筆的細膩和釉色的層次。開玩笑的說不用黑白線條是因為禁忌,而其實「採用青花瓷主要是因為青花較為溫潤的筆觸比較能帶出我對神像的感覺。」Ray倒是笑道不是這個產業沒有關係,他自己也嘗試將佛堂上的「觀音彩(*註)」,轉變為經文的排版設計,以黑與金呈現,輔以LED燈點亮,傳統的鮮豔奪目不在,神聖性依然。
佛具的造型隨著居家的需求而轉變,這次艋舺拼場的作品,Ray提出的是與泥塑藝術家合作的達摩像交會不討喜的俄羅斯娃娃佛像。Ray希望佛像不只是供奉角色,也可以是妝點居家的藝術品,以這尊泥塑達摩來說,別於既定肅穆的模樣,以閉眼、寧靜的思考狀態呈現,是一尊讓人有無限想像空間的創作,「我想以美學標準為前提,提供人們感到『合緣』的作品。」Ray以貼近生活的使命扭轉了佛俱店的生命力。而對於佛像,不討喜則是認為「要能給你安定的感覺,像是彌勒佛的形象就能給予人樂觀正面的力量。」
佛像作為信仰的寄託,已在世代交替中,從形式更深入到精神層面的思維。
也請務必親臨艋舺拼場,參與不同創作媒材的火花。
*註—觀音彩為傳統神明廳上常見的圖像,通常以觀音為主神,輔以其他民間神祇,作為家宅守護神。多以鮮豔的彩繪方式呈現,因觀音在畫面比例最多,故又稱觀音彩。
唐山居家佛俱:台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一段130